凡人哲语(一)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当老师也好,做学问也好,修道也好,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得少为足”。被人家叫了老师,就认为自己是老师了,结果反被众生度了,反被学生度了,退休后整理退休前三十多年的学习笔记,画画、写诗书、写文章,觉得脑子里全是空的,还得不断学习,所以千万不能当人师。 我写笔记、画画、写文章,不为度人,谨谨表达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仅为度己。既然写在纸上,画在纸上,就要正确,就要真实,就要是实在的“本我”。同事周度父亲曾言:“宁可跌叨死上,不能跌叨纸上”!就是宁可一个跟头跌死,也不能在纸上出错,纸上出错,不能留存,还谈什么社会公德呢? 世上的人们都在争,绝大多数只能争取到一时的利益,却争不到“永恒”,不能争取到千秋。圣人门也都在争,不过争的是“永恒”,争的是“存在”,争的是千秋。
凡人哲语(二):“中庸”
“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是离开了一切相对以后,可以说得到了“道枢”。 南怀瑾先生譬喻,“环中”的环就是一个圆圈,圆的中心在环中就是“枢”,就好像一个“呼啦圈”,无始无终转动“以应无穷”。应“得其环中”之道而行,“适得”是很难的。“庸”不是平庸的庸,更不是庸俗的庸。而是高度智慧到极点,看起来很平凡很朴素才是“庸”,“得其环中”的可行之道。 把金文的“庸”字比作一个立体的动态来理解,下“用”是形而下之“用”,是“器之用”,一阴一阳之用。上两手合执“道枢”即转动之轴,不停地转动不断地提升,升至更高更广阔的天空,也就是“空”。 “空”,我们的宇宙的万有生命是“由真空所变的妙有”,这个“空”,可以叫他为唯心的“心物一元”。 “和”,不是“和事佬”的和,也不是“和稀泥”的和,是中庸“致中和”的和。形而上的道是无是无非、无善无恶的,形而下的道是有是有非、有善有恶的。得道的圣人处形而下道一个“和”字了以是非。是非善恶要调和,“中和”了就是“而乎天钧”。“天”代表形而上的道,“钧”就是平衡,象天地一样平衡。而我们所在的天地并不平衡,这里酷暑那里严寒这里水灾那里大旱,又是塌方又是泥石流、堰塞湖……。 前天台风“安比”从长江口登陆,我所在的小区建有雨水地下储水池,既可抗旱也可防火。周围馬路旁新栽的树木园林工人们都进行了支撑加固,并将储水袋固定在树干根部,这种简便方法既稳定了树木又储存了雨水,雨后高温还可灌溉。如果全国的山坡、森林都采用这种方法,建储水池装储水袋,按每棵树多储存一百公斤水计算一万棵树就能多储存一千吨水……。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等就能有效控制了。 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个世界又是平衡的,有大旱就有大涝,有酷暑用就有严寒。参透了天地间的造化,转动的规律,就能“休乎天钧”就能平衡,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平衡天地,就能“道并行而不相违”,这就是“中庸之道”。
凡人哲语(三) :“神化”
每个生命都有“神化”的功能,可惜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把这个功夫丧失了。什么是“神化”呢?拿佛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要大机大用,必须具备真知灼见。 “神化”到哪里呢?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呢?什麽都没有的地方,那地方确有个东西“无用之大树”。你到了那个不可得的境界里才真得“逍遥”。也就是禅宗里的“具见”的境地,见什么呢?“见智”、“见已”,“非心思之所思”变化到达“无何有之乡”,才真正得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神人无功”人到了“神化”的境地,无论是“入世”也好“出世”也好,功成名就也好。都不可居功自傲,贪图功名利禄,仍然把自己作为一介布衣。
凡人哲语(四):黑格儿的“绝对精神”与“共同的佛心”
黑格尔心中只有一个“世界之神”,但这个“神”并不是宗教里的上帝、佛、真主、神一样的存在,他把“神”理解为一种抽象的精神。这个“精神”不是那个人的“精神”,是独立于所有人,独立于所有事物的“绝对精神”。 当你把中外的历史都学完后,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知道,你就进入了“绝对精神”的境界。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同佛教里的“共同的佛心”、“真如”、“一切本空”。佛的“空”不是指水中月镜中花,其实是到了一切都了解,什么都知道的超然“空寂”的境界。 世界万物都由心造,心灵干净世上就干净,心有尘埃世上就不干净。人生永远处在“佛”、“魔”两相岐障的世界里,人的心灵没有绝对的“净”与“不净”,只是介于“净”与“不净”之间,即“佛性”、“魔性”的“真如”是一体的。修炼只是将“魔性”的“真如”实现德性的彰显,追求那真正“清净”的佛心。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同于“共同的佛心”、“真如”、“一切本空”。不同的是“绝对精神”是超越一切宗教之上的永恒的哲理。
凡人哲语(五):孔子“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孔子讲的这个道不是修道的道,是一个原则的道,人生、社会的大原则、大道理的大道。都是同样的不能杂,要专一,一门深入,方法多了就没有智慧,不能融会贯通,结果一事无成。 “杂则多”道多了思想就多了,“多则扰”思想多了就困扰自己,“扰则忧”困扰自己就烦恼就忧虑,“忧而不救”有了烦恼忧虑,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人吗?还能救天下国家吗? 中国上古中古的传统文化都要“先存诸己”,先要救自己,先求自度,然后度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你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人呢?“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自己的病都没有治好,你哪里有空去指责人家暴露人家的缺点呢? “德之所荡”就是过分标榜自己的道德就是不道德,“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择手段时,真学问也就没有了。因为固执个人所知所见而争强好胜,不是真学问。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一生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己读书求道,为了自己所学,所以一生就有真学问,真成就,就能名留千古。
凡人哲语(六) :职业和事业
人的职业都是为了求生存,当皇帝是职业,讨饭也是职业,职业的不同,而不是事业的不同。 中国文化这个事业是什么呢?孔子“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举”就是动作,“措之天下之民”便是社会得到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这样的成就叫做事业。古代那些职业皇帝为什么没有贡献呢?因为“所存手已者未定”,你自己的人生观、修养、道德学问都没有确定,你哪里有空去暴露别人的错误呢? 明朝除朱和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够格当皇帝,不要说当皇帝连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明朝的270年历史,准确的说是中国许多儒家知识分子忠贞气节的表现史,是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的贡献表现的一代代的忠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