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全国技能大赛南通中专第一枚金牌诞生记
徐锦川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收获的季节如约而至。看着整齐有序的操作台和集训队学生娴熟有序的操作,我不禁想起了我校国赛第一枚金牌诞生的那段往事。
2008年6月,天津。由许振华校长、张兵主任和我三人带队,江苏省三位学生选手组队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制作技能大赛,赛场上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我校顾健蓉同学夺得了国赛一等奖!这是我校的第一块国赛金牌!许校长和张主任开心地笑了,我也总算松了一口气,四百多个日子大家的辛苦付出值了。
顾健蓉是0516服装设计班学生。班主任老师说,她话很少,经常闷头自学,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到书店去选择一些能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书籍提升自己,双休日别人还在睡梦中,她已经一个人在教室学习了。我记得,在我的课堂上,从最简单枯燥的手针针法到比较复杂的工业缝纫机法,她都能通过最高标准考核;实践操作中,从服装材料选择运用到款式结构的打版训练,她总能做到精益求精。她要求自己对每一道工艺、每一项技法都熟记于心,还养成了写学后感的优良学习习惯。
2007年上半年,顾健蓉被选拔到学校集训团队,好的氛围让她的技能得到飞速提升。2008年2月、4月她分别参加了市赛和省赛,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被确定为江苏省国赛集训队成员,与南京中华学校的两位同学一起组队去冲击国赛奖项。那时候的国赛属于盲考,没有任何试题库,评委现场出题,意味着所有衣服的款式制作工艺都要训练到位。整个比赛分为三步:第一步,观察样衣,15分钟内手绘效果图。第二步,进行电脑制版。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当年我校服装设计课全部练的是手工制版,直到比赛前一个月,接到大赛组委会通知才知道要求电脑制版,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通过多方面协调让顾健蓉到企业去学习电脑制版,我是集训老师,全程陪同。十几天下来,她迅速掌握了电脑制版的基础方法,之后就是和我一起夜以继日地练习巩固提高。第3步,制作出跟样衣一模一样的成衣。以上三步必须要在8小时内全部完成。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顾健蓉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到达天津后,比赛前一天,她吃不下饭。许校长过来安慰说:“我们是第一次参加国赛,重在参与,不给你压力。”张兵主任也及时开导:“这次是尝试,不要有过多想法,年轻人只管抓住机会,向前冲就行了。”
比赛结束20多分钟后,顾健蓉才走出考场,我们急着询问,她说:“没多大问题。”我详细问了款式和制作的流程,听她复述,感觉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她说衣服做好了,有太多人在围观,她担心成品被弄皱,就守在旁边,直到所有的观众和评委走散,她才走出赛场。她的细心,她的责任和担当,深得我们几位老师赞许。
成绩出来后,与评委交流时,我还了解到一些细节。比赛开始时,赛场设置了三个身穿样衣的人体模特,100多个参赛学生在旁围观。顾健蓉离样衣的定点处较远,她主动跑过去协调,让样衣处在光线充足、大家都易于观察的位置,然后站在她自己的位置进行详细地揣摩。效果图在规定时间内画好了,评委们发现,她的作品在衣袖的皱褶处多了一些衣纹(画图一般不做要求),既增加了飘逸美感,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创造力。就这样,她的自律、勇敢和悟性获得了评委们的赏识,排名靠前。她做成衣的过程中,得到了评委们的持续关注。她细心观察,大胆制版,精密手工,最终,成品几乎与展示的样本作品一模一样。
我校第一块国赛金牌入手,顾健蓉也免试进入南京金陵科技大学继续深造了。回顾这一段经历,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它是南通中专技能大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故事也会激励着一届届莘莘学子学好专业知识,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截至投稿时,南通中专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服装技能大赛中共夺得12金5银1铜。)
顾健蓉同学手捧国赛一等奖奖杯和获奖证书
徐锦川老师在国赛颁奖现场
------本文由刘艳萍老师根据徐锦川老师的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