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入党初心
李序仁
我1932年出生于南通县观音山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今年正好90周岁。
九十年来,我经历了旧中国的民族灾难,见证了新中国的迅速崛起。
我17岁在崇敬中学(今实验中学)上初中时受党影响参加了共青团。毕业之际,因为家里穷,祖辈是农民,读师范能免交伙食费和学费,就选择了报考南通师范。3年的苦读,只为能早日工作,报答党恩。
通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海门县初级中学。正值青春的我,朝气蓬勃,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
当时学校党支部有党员7名,除了书记和一名教师(都是解放前的地下工作者)外,其余都是工友。书记见我根正苗红,有意培养我,启发我的政治觉悟。我从与他们的接触中,对中共党员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就会用他们来衡量自己。对比了新旧社会两重天,我深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党充满着敬仰和热爱,郑重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
与此同时,我有意识地用党员标准来衡量自己,以“拼命三郎”的精神投入工作,除了教学(每周21节课)、做班主任,还担任了17个班级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团总支书记。我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基础知识,及时完成党支部交给我的扫盲任务,每天晚上到学校附近为不识字的工人和农民群众义务办夜校,教他们识字、读报、算术,亲身参与了解放初期“万众共同学文化,千家一并除文盲”的全民扫盲识字运动。
1956年初,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出席了省优秀辅导员表彰群英会。回来后,经学校党支部书记冯慰慈和党员教师朱鼎峰两位同志介绍,我光荣入党。
次年,朱文涛同志(后任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到校任校长,看到我年轻有为,又是党员,就提拔我为教导主任。我珍惜领导的信任和垂青,在教导处严格管理,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同时自己的教学、班务也没有放下,每天都是工作十几个小时。学校的办学质量受到老百姓称赞。
那时的中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参加劳动生产的时间,较之前和之后都要多得多。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加过收种庄稼、修建公路、开挖泥塘等公益劳动,我总是冲在最前面。
1963年,我任海门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这一干,就是10年。由于工作出色,1973年秋我被借到南通市,担任第一期中学教材编写组副组长(组长是时任南通地区教育局长的沈春生)。不久又回到海门县中(重点完中),担任了副校长。
当时的想法,就是不忘入党初心,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处处勇挑重担,处处力争第一,以报答党的关怀、党的光辉、党的温暖!无论在教学一线,还是在其他岗位,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诺言。
1984年,组织上调我到南通纺工职大任副校长,兼南通纺织技校校长。当时的技校,办学条件艰苦,每年只能招到几十个学生。我想了个“厂校挂钩”的办法,打通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为企业对口培养技术蓝领。我跑上跑下,苦口婆心,一下子就招了200多个学生,纺织技校就这样渐渐红火起来......
1995年,经市政府批准,在原南通职业高级中学、南通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南通市纺织技校和南通市虹桥一中4所学校办学基础上合并组建了当时唯一的、由地方政府主管的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因此,我就成了南通中专退休队伍中的一员。
入党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我已光荣在党66年,最大的体会是:一要听党的话,二要拼命工作。党员的初心,应当是昔日入党宣誓时庄严许下的入党誓言,是在困境当中的勇于担当,更是不变的信仰与追求。我牢记毛主席1957年5月25日在接见参加共青团会议代表时所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跟共产党走,就会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就会无往而不胜。
2021年5月李序仁老校长热情接待到访的学校师生
退休30年,我未忘入党初心,继续关心学校发展,关心下一代成长。我积极参加退休支部活动,自觉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现在年纪大了,腿脚行走不便,但耳目还好,仍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上次学校关工委组织师生来我家拜访,我向他们讲述了我的入党初心故事,勉励他们认识党、热爱党、发展党、捍卫党,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2022年6月
本文由赵建辉根据李序仁老校长的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