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
沈宝成
我的小学是在一个古镇上,原名芦泾港,现在的南通城市绿谷西边,紧靠老的长江江堤。听老人说校舍是清末实业家陈葆初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堤上有码头,故名芦泾港,可能当时人气也是比较兴旺的。学校是个完小,一至六年级20个班左右。学校分初小和高小两部分,教室充足,还有礼堂,可能是当时的港口办公区和仓储区。
上小学时,我家离学校不算远,约三四公里路。那个时候,我们从上一年级开始都是自己走着去学校的,没有家长接送。上学第一天家长会带你去学校报个名交个费,拿回两本书。上学时开始跟着邻居学长去,后面就自己走过去了。
靠近我家的一段路是农村泥土路,下雨天真是不好走。有时一脚下去,雨鞋就被泥土粘上了,腿一拔鞋就掉了。鞋湿了脏了,怎么办?继续去学校,熬一天。中间一段是沙石碳灰混合的公路,有一公里多长。下雨天倒是比泥土路好走,但遇上个连续晴天,偶尔开过来一辆大卡车,扬起的灰尘遮天避日,要是你躲闪不及或身边无大树草丛等遮挡物,那就惨了,常常浑身是泥满脸是灰,连口鼻里都是脏的。
离学校约500米的地方有个高档疗养院,有围墙或铁丝网保护,里面古树成荫,琉璃瓦房很漂亮。老师告诉我们说里面住的是英雄人物、劳动模范,教育我们遇到他们要有礼貌。我还真有好几次在路上遇到那个大个子瘸腿的军人,听学长说他是位将军。记得我每次向他行礼,他都会高兴地也举起手回个礼。现在回想起他从疗养院去市区乘公交车前还要步行3公里,真让我敬佩。听人说他是王芳将军,不知真假。最难忘的,还是每次中午放学回家,路过疗养院的食堂,里面飘出的美食香味,对于正饥肠辘辘的孩子来说,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雨天,部分学生不回家吃饭,有的自己带点东西吃吃。条件好点的学生,可以带个小的铝制饭盒,放点米,到校后自己到大水缸里盛点水淘一下米,食堂师傅会帮你蒸好饭,中午放学时自己去取。能吃上这点白米饭,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我们吃得很香,因为还有个别学生中午没饭吃呢。
我的一年级二年级还是着实读了书的,学了点文化基础知识。记忆最深的就是六一儿童节一天不上课,到学校尽情地玩,自由自在地看书。学校里类似现在的绘本类的书特别多,那时候叫“小人书”。当时多数人手头都是没有书的,我们能够在学校尽兴看书真是开心得不得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小学时代最幸福的事了。
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了,学习上受了很大影响。四五六年级,基本上是以学习“老三篇”,学习《毛主席语录》为主。印象最深的是亲眼看到校长被戴着高帽子批斗。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校长叫袁婕,一位瘦小文雅的老太太。听说她有海外关系,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情。她因此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勒令在学校扫地、扫厕所。高小的几年我们基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这也给我们后面学业、学历上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小学期间还有件刻骨铭心的事。那就是每天上学放学要经过一座木桥,桥长十多米,宽一米多,人走在桥上本来就有些摇晃,再加上调皮的学长有意晃动,桥就晃得更厉害了。每当这时,年龄小的学生就害怕极了,总是连呼带叫。有时桥板坏了、少了,没人修;最严重的是桥面一米多长的空档剩下一根木棍,过桥真是在走独木桥。听说有人踏空掉下去,因发现、抢救不及时,淹死了。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后背真有点冒冷气!
现在的孩子衣食住行,样样条件都很好,可以说比王子公主的生活都要好。这些都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一代代中国人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努力创造。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大家都要好好珍惜。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