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整理: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1942 朱俊楠
指导老师:薛珺、顾小忠
讲述人:袁建平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袁其䘵这个名字,在培根乡(现启东市吕四港镇二补村、吕复培根村)一带,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袁其䘵同志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的革命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袁其䘵同志只读过三年半的书,十七岁出去打长工,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不久参加了革命,1941年在吕四区委书记石根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其妻沈玉英也参加了革命队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袁其䘵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掌管过乡财政,先后担任过乡长、指导员、区委委员、区公安股长等职,1948年初,前往苏中九分区干校学习,后离开了曾经战斗过的故乡,调往南通工作。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悬殊。敌人的扫荡、袭击,土豪劣绅的破坏,给革命政权带来极大的威胁,新生的革命政权肩负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巩固革命政权的伟大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壮大自己,打击敌人,1942年10月,建立了以袁其䘵(乡长、指导员)、刘克俊、陆献林(民兵队长)、姜启云(乡财政)、沈玉英(妇联主任)等组成的培根乡政权领导班子,还先后发展了蔡维高、浦民高等七名同志加入党组织。这样一来,革命群众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涨革命群众对敌斗争的信心和斗志,反顽斗争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游击队和民兵队伍,全力配合吕四游击营、东南警卫营、东南警卫团及粟裕、梁灵光部队的作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敌斗争。
1943年农历五月初三,培根乡民兵在袁其䘵等同志的带领下,在蒋大姐店南七百弓外,朱锡华埭口的黄岸上,埋上地雷、插上“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战必胜”、“打倒日本鬼子”等标语,埋伏在河边的芦苇丛中。当十几个日伪军看到标语时,怒气横生,哇哇乱叫,伏击的民兵拉响地雷,日伪军丢盔弃甲,四处逃窜,留下斑斑血迹,再也不敢向南骚扰。
1943年一个晚上,接吕四区游击队指示,对红庙据点日伪军开展扰乱战。袁其䘵等同志发动、组织民兵和革命群众数百人,带着秸秆、芦杆、火油、油桶和鞭炮及少量的武器弹药,悄悄包围了红庙据点。晚上21时,指导员连发三枪,此时,人们点燃火把来回走动,秸秆、芦杆火光冲天,鞭炮放在油桶里乒乒乓乓响个不停!“冲啊”、“杀呀”、“缴枪不杀”,喊声不断,日伪军龟缩在碉堡内,不敢动弹,后乘乱逃出据点。凌晨四、五点钟,民兵乘虚而入捣毁红庙据点,从此红庙据点不复存在,扩大了游击队的战斗范围。
1947年正月初三上午,还乡团带着国民党的军队,从吕四据点出来到培根乡扫荡。吕四区委送来情报,培根乡政府一部分干部组织群众疏散、转移,乡长袁其䘵等人带领三十多人,携带步枪、手榴弹、刀等,到蒿枝港南河沿,埋伏在西边第三座砖窑的后面。当扫荡队经顾德富店向东行进时,进入早已设伏的伏击圈,一声令下,噼里啪啦对准扫荡队开了一阵枪,随后快速向南撤离。扫荡队毫无防备,不知所措,架起了机枪乱扫一通,惊慌失措,害怕再有埋伏,逃回了吕四,下乡扫荡成了泡影。
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透气鬼”的告密,海复、吕四据点的顽敌,多次悬赏捉拿袁其䘵同志,多次到宅上抓人,最后都是失望而归,袁其䘵同志都是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安全脱离危险,为了革命工作,居无定所,有时一夜要转移好几个地方,当时住得最多的地方是徐冠祥家,还有个叫爱郎的通讯员时常在袁其䘵同志身边,保护着他。袁其䘵同志常说“有了老百姓,才有了我。”,他一直与培根乡的革命群众心连着心。
先辈的奠基,后代的努力。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人民安居乐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只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