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南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关工委顾问 王成
火烧竹篱笆,是1943年7月1日我苏中三四分区联合组织的一次大规模反清乡、反封锁破拆行动。我正巧碰上,参加了这次行动。当时我是平潮中学的一名学生,刚刚参加共产党。6月下旬我连续几天在李南区工委学习文件资料,与单线领导人李济民同志讨论平中地下党工作该如何开展。我原名马辉德。在这期间,济民同志提出要我改名换姓。他说这样有几个好处:学校里没有这个学生的名字,当地也找不到这么一个人,万一发生意外,可留有自救或他救的余地。要求我平时与他交往需要留言时,也不用真名。于是,我从此开始改名王成,沿用到今天。
“七一”那天,我原本准备回学校,可听说当晚有大行动,当即要求参加。济民同志开始没有表态,后经请示领导表示同意。他要求我保证做到三点: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能说出是平潮中学的学生;要紧跟队伍行动。
下午我跟着区领导和区游击队行动,一起来到云屏乡吴塘桥集中地点。周边通道口已布下岗哨,许进不许出,予以封锁。各乡民兵、农抗青抗成员纷纷整队前来集中。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持枪的只有区队和区干。我至今还记得区队指导员叫沈雄林,他背着盒子枪。基干民兵有几个木柄手榴弹,多数人是大刀长矛,铁棍铁叉,木棍鱼叉。比较统一的是人人都背着一捆干的麦秆草,少数人有油箱炮竹火油,作为点火之用。
夜已经很深了,区队分成两路,一路向南警戒任家口据点,一路向北警戒白蒲据点。我和李济民同志警戒北路。一直走到河对岸一个叫朱家楼的地方停下来。我们高度警戒着白蒲据点敌人的动向。各乡的队伍则由乡干部领队到指定的位置,沿着竹篱笆分段展开,把干草排放在篱笆上,悄悄然静观天空的信号。从白蒲到任家口子有十多华里,未点火前,到底组织了多少人参加,夜里看不清也数不清。规定不准抽烟,不准有响声,紧张有序,人头攒动,小声说话,像一个隐蔽的战场。
半夜过了,突然有人说“看到信号”,更有人说听到枪声,于是一声号令,全线点火。火开始是一簇一簇的,很快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还夹杂着枪声和鞭炮在油桶里的爆炸声。做警戒的同志更加严密的注视着据点内敌人的动向,敌人除打了一阵机步枪外,未见有任何动静,很快竹篱笆便变成了灰烬。打枪是敌人给自己壮胆,也是在为我们鸣枪迎送。四更天以后我们收兵了。大家都有一种胜利而归的兴奋,有人会唱“反清乡斗争胜利之歌”,高声唱着“苦斗坚持九个月,血洒江海之滨……”(最早的歌词是九个月,以后改为一年多)回到工作岗位。我也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平中,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