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即将过去,2020年日渐临近。各级教育关工委谋划明年工作,都少不了要思考如何安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回想这些年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接触,有如下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是主题教育内容要相对集中。在一段时间内,部署基层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适宜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项内容,集中力量组织广大学生,共同“唱响主题歌,弘扬主旋律”,讲究教育效果,增强正能量。否则,同时安排几项内容,基层势必要“齐头并进”,往往只好把班级分成几块,或者组织一些有擅长的学生应付写文章,甚至由家长、老师代劳。这样难免失之浮浅,不易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一定要围绕中心,统筹安排,适时适度,有序进行,避免“多题并进”,冲淡主题。
二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教育是一个过程。完美的教育效果是在有效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磨砺、积累的结果,离开了教育过程,难以落地生根。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了这一点,只看结果,漠视过程。如结合主题教育,组织征文评选,发挥激励作用,无疑是很好的。但是要明确,在这里征文评选仅是一种形式和手段,旨在推动主题教育的深入,最终是要达到更有效的育人。不能“见文见物不见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获奖上而忽视了育人,结果“主题教育少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开展活动的初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衡量一切教育行为的根本标准。习总书记强调,“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要紧紧抓住育人这个根本宗旨,重视主题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和认真实施,考量学生参与率,检查让他们受教育、得实惠做得如何,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三是主题教育要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要“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主题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同他们的实际生活及学校日常活动相结合,努力成为有活力的现代生活教育。要结合读书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领悟教育内容,主动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自觉担当精神。而不是局限于文字符号之中,缺少生活体验。
四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苏格拉底说过,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努力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写你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育,把读书学习、组织宣讲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等多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耳、目、口、手、脑诸种器官的作用,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逐步养成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五是要把关工委主题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整体。教育部党组教党[2009]20号文件指出,“教育系统关工委是在同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有在职同志参加的工作机构。”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这种定性、定位表明,上级关工委布置的主题教育活动,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关工委要抓,班主任、团队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也应该关心配合,单位党政领导更要重视抓。不仅把活动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整体,对活动的开展和力量的安排,也要加强统一部署,真正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织部分,而不是游离在学校德育整体之外,仅是关工委的事,光是几个老同志在忙碌。否则,难以达到主题教育应有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毛主席曾经把“任务”比着是“过河”,强调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十分重要。他说:“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桥就是一句空话”。这些年来开展主题教育,取得了哪些经验,如何继续深入?让我们在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常做常新,不断提高。
2019年12月13日